科学家论坛

  • 中性粒细胞调控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钟波;唐震;

    中性粒细胞是先天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近年来,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关注。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多种实体瘤中广泛浸润,其数量和功能状态与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响应密切相关。在肿瘤发生和进展过程中,一方面,中性粒细胞可通过诱导炎症反应,促进免疫逃逸、血管生成及构建转移微环境等机制,支持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另一方面,部分中性粒细胞亦具备抗肿瘤活性,提示其具有显著的功能异质性。目前,关于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表型变化的动态调控机制及其发育谱系尚不完全清晰。本综述系统梳理了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探讨其表型与功能异质性、与其他免疫细胞之间的互作机制,以及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通过总结当前研究进展和未解问题,旨在为深入理解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角色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临床干预策略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v.47;No.204 317-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183 ]

专栏 动物资源多样性

  • 寨卡病毒感染TLR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

    蔡曾;鲜巧阳;苏珊;龙子文;张璋;汤宏斌;

    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 3,TLR3)在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感染介导的炎症反应及神经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ZIKV感染TLR3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开发相对滞后,其应用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因此,建立合适的动物感染模型对解析ZIKV致病机制及研发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成功建立并验证了TLR3-KO小鼠模型,该模型在寨卡病毒系统性感染特征、组织病理损伤模式及免疫应答特征方面均展现出良好的实验适用性,为探究寨卡病毒致病分子机制及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可靠的动物实验平台。

    2025年04期 v.47;No.204 324-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10 ]
  • 广东兽类新纪录——湄公白腹鼠

    章桂花;卢秋芹;谢思宁;何锴;

    2023年2月和11月,在广东省茂名信宜县云开山(22°16′1.39″N,111°11′50.61″E,海拔1 025 m)和仙人洞景区(22°16′39.08″N,111°15′24.43″E,海拔1 146 m)的野外调查中,分别捕获到白腹鼠标本成体和幼体各一号。通过形态鉴定发现,这两号标本的吻部较长,尾长和后足长比华南针毛鼠(Niviventer huang)更长,且胸毛没有黄褐色斑点,与湄公白腹鼠(Niviventer mekongis)的特征吻合。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本研究个体与湄公白腹鼠聚为一支(支持率100%)。以上证据均支持本研究个体属于湄公白腹鼠,为广东分布新纪录,也是广东记录到的第3个白腹鼠属的物种。

    2025年04期 v.47;No.204 330-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62 ]
  • 长江口河蚬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

    周思洁;唐杨欣;皮杰;张廖瑞林;王旭;刘新华;向建国;李德亮;

    蚬(Corbicula)在咸、淡水水域均有分布,且核型和倍性呈现规律性分布,可作为研究双壳类由海水向内陆演化的模型。以采集自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水域的长江口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试验材料,对成贝斧足以4μg/g湿重注射5 mg/mL的植物血球凝聚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处理25 h;针对同样部位,再以2μg/g湿重注射10 mg/mL的秋水仙素,处理5 h;取其鳃组织进行低渗、固定、制片以及染色,观察长江口河蚬的染色体特征,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河蚬染色体数目为2n=38,其19对染色体中,有2对中着丝粒染色体(m)、8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8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st)和1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t)。长江口河蚬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38=4m+16sm+16st+2t,未见随体和性染色体。

    2025年04期 v.47;No.204 335-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29 ]
  • 鄱阳湖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及仔蛭活力研究

    马本贺;谢文;李燕华;李涵;熊良伟;黄孝锋;王海华;

    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人工养殖规模扩大,鄱阳湖作为其繁殖亲本的重要来源,研究鄱阳湖宽体金线蛭繁殖性能有利于其种质资源利用和人工养殖产业发展。因此,以鄱阳湖野生宽体金线蛭为试验对象,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人工繁殖,按照体质量将亲蛭分为大规格(15.40~20.17 g)、中规格(10.59~14.78 g)和小规格(5.27~9.22 g)3组,计算亲蛭体质量回收率,统计亲蛭产茧数量、孵出仔蛭数量,测定仔蛭活力,比较不同规格亲蛭繁殖性能的差异。结果显示:鄱阳湖宽体金线蛭亲蛭产茧后体质量明显降低,平均产茧量为(3.66±0.85)枚/尾,平均每尾亲蛭孵出仔蛭(99.55±39.16)尾,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7.59±2.01)尾/g,大规格亲蛭和中规格亲蛭所产卵茧的平均数量和重量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显著大于小规格亲蛭所产卵茧(P<0.05);初孵仔蛭在饥饿条件下,14日龄时成活率为100%,半数死亡时间发生在83日龄,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为3 036.73。结果表明,鄱阳湖野生宽体金线蛭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

    2025年04期 v.47;No.204 341-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14 ]
  • 广东省缺齿鼩属新纪录——高氏缺齿鼩

    潘晴;谢思宁;章桂花;李有余;陈中正;刘全生;何锴;

    2019年,在广东省茂名市信宜云开山(22.267 052 8°N,111.197 391 7°E,海拔1 025 m)采集到1号鼩鼱标本(GIZ:2019099)。经形态鉴定,这号标本符合缺齿鼩属(Chodsigoa)的典型特征;通过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的进化分析,确认这号标本和高氏缺齿鼩(Chodsigoa caovansunga)聚为一支,为广东省首个缺齿鼩属物种记录。该标本为亚成年个体,脑颅隆起,顶骨和顶间骨不愈合,这些特征与已知高氏缺齿鼩的标本存在差异。此外,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贵州荔波也有高氏缺齿鼩分布。近年来,已经多次在广东发现东南亚成分的小型哺乳动物,说明在越南和广东之间存在小型哺乳动物的迁徙通道。

    2025年04期 v.47;No.204 349-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56 ]
  • 陕西省金线侧褶蛙新记录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束潇潇;唐施翼;陈宝玉;刘菲;朱代博;郭斌;王立志;

    2023年7月及2024年6月—8月,在陕西省西安市长乐公园(36?15'43″N, 108?59'59″E,海拔431 m)、曲江池遗址公园(34?11'59″N, 108?59'6″E,海拔442 m)及沣渭生态景观区(34?21'14″N, 108?47'46″E,海拔383 m)采集到16号无尾两栖动物(11尾雄性和5尾雌性),共测量12项外形特征,并描述生境特征。经形态比较,鉴定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基于线粒体12S rRNA、16S rRNA和Cyt-b联合基因构建的贝叶斯树及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所采集的侧褶蛙个体与金线侧褶蛙(上海)聚为单系,并具有很高的节点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1.0;最大似然自展支持率:100%);两者间遗传距离(0.4%)小于该标本与本属其他物种之间的距离,支持形态鉴定结果,属陕西省两栖动物新记录。该物种地理分布的西北向延伸对研究两栖动物扩散机制、气候变化响应,人类活动影响及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47;No.204 354-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31 ]
  • 常见无机盐对沼蛤存活与行为特性的影响

    田娜娜;李天翠;刘坚;蔡伟;李瑞雯;王英才;陈正虎;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是一种大型底栖动物,会通过分泌足丝黏附于基质表面,逐年层状加厚,产生生物污损。因此,深入了解其环境耐受能力是有效开展污损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沼蛤生存和生理行为的影响,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系统考察了常见无机盐对沼蛤存活率、免疫酶活性和足丝黏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17 mol/L氯化钠对沼蛤存活率抑制明显,作用24 h后沼蛤存活率均低于20%,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P<0.05);(2)0.017 mol/L和0.17 mol/L氯化钠两个处理组中,沼蛤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在24 h内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且0.17 mol/L氯化钠处理组更为显著(P<0.05),其他低浓度处理组呈升高趋势;(3)0.12 mol/L和0.17 mol/L氯化钠作用于附着在天然石块基质上的沼蛤时,沼蛤的足丝黏附力显著下降(P<0.05),24 h后约降低40%。研究结果可为水利工程特定场景中沼蛤应急清除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04期 v.47;No.204 363-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13 ]

研究报告

  • 蜡样芽胞杆菌产磷脂酶D分离提取及酶学性质研究

    代书玲;刘影;范丽平;陈晶;徐莉;

    微生物所产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作为生物催化资源,在磷脂改性及稀有磷脂制备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盐析和柱层析对前期筛选的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所产PLD进行分离提取,通过改变温度、pH等条件对该菌所产PLD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以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和L-丝氨酸为底物研究其转磷脂酰基反应特性。结果表明,盐析后的沉淀经2步层析,达到电泳纯,比酶活为40.06 U/mg;该菌所产PLD水解酶最适反应pH为8.0,pH在7.0~10.0时,酶活相对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50℃,50℃及以下酶活稳定;Triton X-100和脱氧胆酸钠对酶活有促进作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对水解酶活性完全抑制,Mg~(2+)对酶活有促进作用,Mn~(2+)和Co~(2+)对酶活有抑制作用;分子量在32 kDa左右。转磷脂酰基反应研究表明,该PLD具有良好的转磷脂酰基酶活性,且基本没有副产物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生成,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47;No.204 37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674 ]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柯孜木克颗粒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作用机制

    努尔巴合提·候瓦提;胡梦颖;叶力夏提·达那别克;程波;徐磊;哈木拉提·哈斯木;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中药民族药柯孜木克(Kezmekh,KZMK)颗粒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CBP)的防治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KZMK颗粒作用于CBP的核心靶点及信号通路,共筛选出181个潜在作用靶点,主要涉及4条关键信号通路,通过KEGG富集分析确定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与CBP的关联最为显著。为验证预测结果,成功建立了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诱导的大鼠CBP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观察发现,KZMK能显著改善前列腺组织病理形态,减少炎症细胞浸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显示,KZMK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P<0.05或P<0.01)。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证实,KZMK能显著下调前列腺组织中PI3K、AKT以及TNF-α、IL-1β和IL-6蛋白的表达(P<0.001或P<0.01)。综合研究结果表明,KZMK可能通过抑制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磷酸化表达,从而减轻前列腺组织炎症反应,发挥对CBP的治疗作用。

    2025年04期 v.47;No.204 379-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165 ]
  • 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的绿色合成及抗肿瘤功效

    徐沫;郭林菲;苏子涵;谢志雄;龙燕;

    乳腺癌化疗药物副作用较大,新型抗乳腺癌药物开发迫在眉睫。7-羟基环庚三烯酚酮(7-hydroxytropolone,7-HT)是一种由假单胞菌株分泌的具有抗肿瘤潜力的非荧光铁载体,但天然产量低限制其应用。通过优化东湖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onghuensis)HYS菌株的培养条件提高7-HT的产量,并利用乳腺癌细胞MDA-MB-231探究其抗乳腺癌的生物活性及机制。结果表明,东湖假单胞菌HYS生产7-HT的最佳碳源为甘油∶蔗糖(4∶1),最佳氮源为酸水解酪素(casein acids hydrolysate,CAA),结合外源添加0.2 g/L苯乙酸,可将7-HT产量提升至原产量的1.41倍。机制研究发现,7-HT通过同时激活内源和外源凋亡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活力。

    2025年04期 v.47;No.204 38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87 ]
  • 一种新型全自动菌种保藏真空封管机的研发和利用

    蒋利;李育霖;方辉;彭方;

    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简称冻干法)是专业机构保藏菌种使用最多的方法,冻干法制备的菌种冻干管可以不受低温制约,在储藏成本和运输成本上相较于冷冻保藏法具有显著优势,是菌种长期安全保藏可靠的保障。近年来,中国菌种资源开发和保藏量急剧上升,传统人工制备冻干管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量菌株的保藏,制约了微生物保藏机构的发展。本研究设计制造了一款全自动菌种保藏真空封管机(简称封管机)。封管机由操作软件系统、机械臂系统、真空系统和热熔系统组成,实现了冻干管全自动化、标准化的制备,真空熔封冻干管的速度达到33 s/支,每管真空度5~30 kPa,合格率达到100%,其工作效率和稳定性均优于传统人工方法。其实用性和安全性受到全国多家保藏机构的认可,并已经逐步推广使用。封管机的面世解决了冻干管制备中的自动化问题,在菌种保藏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工艺创新升级,为微生物资源安全和高效的保藏提供了保障。

    2025年04期 v.47;No.204 397-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8 ]

评述与简报

  • 川黔交汇丹霞地貌区被子植物新资料

    王逍;罗康;穆君;党梦;汪欧玉;白新祥;

    基于川黔交汇丹霞地貌区植物多样性的长期野外调查,报道了贵州省被子植物2个新记录种,缙云秋海棠(Begonia jinyunensisi)和邛崃石蝴蝶(Petrocosmea qionglaiensis);四川省被子植物5个新记录种,赤水石山苣苔(Petrocodon chishuiensis)、习水秋海棠(Begonia xishuiensis)、赤水凤仙花(Impatiens chishuiensis)、玉柄秋海棠(Begonia rubinea)、习水酢浆草(Oxalis xishuiensis),并提供了以上物种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凭证标本、地理分布信息及形态图。凭证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林学院标本室(GZAC!)。

    2025年04期 v.47;No.204 403-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下载次数:44 ]
  • 云南省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

    明升平;赵祖军;李金;徐嘉俊;普海燕;周书祥;

    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查阅及植物标本鉴定,发现云南省3个被子植物新记录种,分别为冬青叶鼠刺(Itea ilicifolia Oliv.)、牻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enow)和芹叶牻牛儿苗[Erodium cicutarium(L.) L’Hér.]。其中,牻牛儿苗属(Erodium L’Hér. ex Aiton)是云南省被子植物新记录属。提供了新记录种的主要鉴定特征、野外生境和生存情况、地理分布以及形态特征照片,并为云南分布的牻牛儿苗属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新记录种的凭证标本存放于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标本室。这些新记录物种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云南被子植物多样性,为云南植物区系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更多基础资料。

    2025年04期 v.47;No.204 409-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20 ]
  • 生物资源安全与风险预防:生物多样性法治的系统重构路径

    龚欣欣;徐军;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已经取得一定进步,但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若干挑战,包括部分物种受威胁程度上升和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反映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专门立法化程度不高和对生物资源安全保障回应不足等法治困境。因此,构建系统化整体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具有显著必要性。应该通过整合现有立法资源,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强化生物资源安全保障措施,并将关键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畴,严格落实风险预防原则,同时构建多元主体协作框架,形成系统化的法律保障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建议以整体系统观作为其立法理念的核心指导原则,以系统化法律体系筑牢生物资源安全底线,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47;No.204 414-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6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