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愿;李武燕;黄呈鑫;牟枭;姚芬;赵珂欣;邓正群;余知和;
虫生真菌是生物物种多样性乃至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为了解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虫生真菌物种多样性,于2023—2024年在保护区开展8次野外调查,通过对样品进行组织分离或平板涂布获得培养菌株并提取DNA,形态学特征和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83份虫生真菌样品隶属3科6属14种,即麦角菌科(Clavicipitaceae)的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线虫草科(Ophiocordycipitaceae)的下垂线虫草(Ophiocordyceps nutans)、高水紫孢霉(Purpureocillium takamizusanense),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拟球孢白僵菌(B.pseudobassiana)、环链虫草(Cordyceps cateniannulata)、玫烟色虫草(C.fumosorosea)、爪哇虫草(C.javanica)、鳞翅虫草(C.lepidopterorum)、蛹虫草(C.militaris)、粉被虫草(C.pruinosa)、细脚虫草(C.tenuipes)、橙黄鳞翅虫草(Samsoniella aurantia)和鳞翅虫草属种类Samsoniella spp.。其中,优势分类单元为虫草科、虫草属的细脚虫草和鳞翅虫草,高水紫孢霉和橙黄鳞翅虫草为湖北省新记录种。研究结果提升了对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虫生真菌多样性的认识,丰富了中国虫生真菌的区系分布,为该真菌类群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种质资源。
2025年02期 v.47;No.202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83 ] - 扎西曲措;杨晶晶;刘振宇;彭晓娅;杨超越;彭方;
湿地退化是全球变暖的后果之一,湿地退化伴随着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然而,关于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有限。因此,在西藏麦地卡湿地6个不同退化程度的位点采集土壤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对不同土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湿地退化程度加深,土壤含水量、总碳和硝态氮含量明显减少,而铵态氮含量明显增加。湿地水潭和草地退化后,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不同,但是都与盐浓度和pH的变化呈负相关。湿地退化时,土壤细菌中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和浮霉状菌门(Planctomycetota),真菌的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的含量减少,而细菌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含量增加。随着湿地退化程度加深,人类与动物病原菌(细菌及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光能自养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及地衣共生真菌的丰度呈上升趋势。通过研究西藏麦地卡湿地退化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以期为预测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和生物安全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2025年02期 v.47;No.202 12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162 ] - 郭思乐;周可心;雷天雅;张宜贵;孙桃柱;包承志;黄子洁;曹可;李忠秋;
了解并掌握保护区的鸟兽多样性现状,是野生动物行为监测与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关键。结合红外相机监测技术与传统样线法,于2023-03—2024-03在安徽省宁国市板桥自然保护区开展鸟兽资源调查与3种常见鸟兽物种活动节律分析。布设20台红外相机,相机有效工作日7 068天,获得4 503张独立有效照片,设置9条鸟类调查样线,鉴定出鸟类12目38科102种,兽类6目11科15种,包括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下常见鸟兽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野猪(Sus scrofa)的活动节律分析表明,白鹇活动节律为典型的昼行性,活动高峰呈双峰型。小麂与野猪全天均有活动,具有日活动节律分化;小麂表现出晨昏活动,野猪无明显活动高峰,昼间活动更为频繁。在兽类日活动节律的季节性对比中,小麂各季节活动节律模式相近,冬季晨间活动高峰有所延迟。野猪春季夜间活动程度比昼间高。研究结果为保护区更新鸟兽物种名录和理解常见物种的生态习性及其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保护区后续开展的野生动物长期监测与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2期 v.47;No.202 14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203 ] - 韩克国;张家扬;余金辉;布超;王光正;李军杰;
2023-06-29—2024-07-19,在云南博吉金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布设17台红外相机,开展地栖鸟兽多样性调查。调查累计4 370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照片13 810张,独立照片数为1 027张,鉴定出鸟兽31种,其中鸟类4目6科13种,兽类5目10科1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附录Ⅰ的有2种,列入附录Ⅱ的有6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列为易危的有林沙锥(Gallinago nemoricola)1种,列为近危的有熊猴(Macaca assamensis)和黑颈长尾雉2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的有纹鼬(Mustela strigidorsa)1种,易危的有5种,近危的9种。相对多度指数(R)和相机位点出现率(T)较高的兽类为野猪(Sus scrofa,R=5.86,T=57.14)、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R=3.20,T=78.57)、猕猴(Macaca mulatta,R=2.63,T=85.71)、花面狸(Paguma larvata,R=1.64,T=64.29)和鼬獾(Melogale moschata,R=1.53,T=50.00),鸟类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R=2.22,T=78.57)。这6个优势种与人为干扰日活动节律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1),除夜行性的花面狸和鼬獾外,其余4种昼行性物种与人为干扰重叠度较高(Δ≥0.70),表现为错峰活动。建议加强对该公园鸟兽多样性的关注和监测;发展旅游业时兼顾社区福利,引导居民转变生活生产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加强人类活动管控。
2025年02期 v.47;No.202 15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145 ] - 武思博;毛锦斌;周俊;
洱源县西湖是云南亚热带高原重要的天然湖泊湿地,也是候鸟迁徙路上的重要停歇地,了解该区域鸟类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对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取洱源县西湖全部区域,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于2020—2023年每个月对水鸟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西湖共记录到水鸟8目12科58种,包括2种国家一级保护水鸟和9种国家二级保护水鸟;水鸟群落结构方面,西湖水鸟以古北种、涉水类、冬候鸟、动食性、钻水鸭或潜水鸭为主要优势种;2020—2023年,水鸟群落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水鸟的监测与保护工作,继续优化水鸟栖息环境,进一步提升该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2025年02期 v.47;No.202 16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58 ] - 杨政飞;高易阳;胡玲玲;向建国;李德亮;黄艳飞;
繁殖力和卵径是鱼类繁殖策略的重要指标,银鮈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对生境的适应能力强,然而在湘江流域尚未开展银鮈繁殖力、卵径与生物学指标相关关系的研究。本研究于2023-05—2023-06在湘江共采集65尾性成熟雌性银鮈个体,分析其个体繁殖力与卵径。结果表明,银鮈的体长和体重范围分别为60.52~142.23 mm和5.30~62.10 g,性成熟系数范围为5.46%~51.00%,年龄范围为1~3龄。个体绝对繁殖力、体长相对繁殖力、体重相对繁殖力以及成熟卵径的平均值分别为(11 160±7 910)粒、(100.29±62.37)粒/mm、(583.87±372.06)粒/g、(0.91±0.07) mm。个体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体重相对繁殖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小,体长相对繁殖力随年龄变化相对稳定。个体绝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均随着体长、体重、卵巢重的增大而增大,体重相对繁殖力和卵径在不同的体长范围呈现不同的增长率。与长江、嘉陵江和汉江的种群相比,湘江种群个体绝对繁殖力最高,其次为嘉陵江种群,长江下游种群个体绝对繁殖力最低;嘉陵江种群卵径最大,其次为汉江种群,湘江种群卵径最小。研究发现,银鮈个体繁殖力和卵径主要与生境类型相关,湘江的缓静水生境有利于银鮈生长和繁殖。
2025年02期 v.47;No.202 174-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80 ] - 贺志芳;旦智措;张乐;陈振宁;
为分析青海省甘德县鸟类群落的结构特征,于2021年1月和7月采用样线法对该县的草原草甸、高寒灌丛、河流湿地和高山裸岩4种典型鸟类栖息地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合查阅《青海鸟类图鉴》,共记录到90种鸟类,隶属于16目36科。在群落组成方面,雀形目鸟类数量最多,共49种,占比54.44%;非雀形目鸟类41种,占比45.56%。根据动物地理区系,90种鸟类中广布种占比最高(66.67%),其次为古北种(33.33%),无东洋界物种。就居留型而言,留鸟占比最高(51.11%),其次是夏候鸟(33.33%),旅鸟占12.22%,冬候鸟占比最小(3.33%)。该地区珍稀物种丰富,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附录Ⅰ的有2种,附录Ⅱ的有6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的有2种,近危的有3种,以及6种中国特有种。比较不同栖息地的鸟类物种,草原草甸生境的鸟类物种数量最多(34种),而高山裸岩生境的鸟类物种数量最少(4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高寒灌丛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2.35),而高山裸岩生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低(0.79)。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呈现中峰模式。该研究揭示了甘德县鸟类群落结构的现状,为当地鸟类保护和生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2025年02期 v.47;No.202 18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下载次数:69 ] - 沈汇超;何卿;王佳文;王颖;王鹏程;郭宁宁;常育腾;
为评估睢宁县的鸟类多样性状况,2023-12—2024-12期间,在睢宁县进行了9次鸟类多样性调查。调查发现,在睢宁县共记录到137种鸟类,分属17目44科91属。鸟类生态型以鸣禽为主,共计55种(占总数的40.15%);鸟类居留型以候鸟为主,共计76种(占总数的55.47%);鸟类分布类型以古北种为主,共计63种(占总数的45.99%)。睢宁县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和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4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2卷鸟类)》列为极危的有1种,濒危的有2种,近危的有15种,易危的有2种。为进一步推动鸟类保护工作,建议开展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专项调查,建立长期观测体系,并构建适宜栖息地的植被群落。
2025年02期 v.47;No.202 197-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