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喜光照,凉爽湿润,适宜在海拔800~1 800 m的山地生长。厚朴是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目前野生物种已很难寻,供商品用的均为栽培品。其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称厚朴,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功能,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是常用、大宗中药材。其干燥花蕾称厚朴花,具芳香化湿、理气宽中功能。亦为《中国药典》所收载。
厚朴曾是国家计划管理的品种,由中国药材公司统一管理。由于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需要,长期供不应求。自1958年开始进行人工种植,半个世纪后,人工种植的厚朴已成厚朴商品的唯一来源。厚朴有一变种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其皮亦作厚朴药用。厚朴因产地不同分为川朴(湖北、重庆、云南)和温朴(浙江、福建、江西)两大类。温朴多来源于凹叶厚朴。
恩施紫油厚朴以皮厚、质细、油性重、香气浓、断面紫棕色、内表深紫色,味辛辣,嚼之无渣为特点,是厚朴药材中的上品。国内有关厚朴种质资源与药材质量的研究报告很多,恩施紫油厚朴是国内外公认的质量最优的厚朴种质资源,以小凸尖叶型为其最典型的植物学特征。湖北恩施厚朴比陕西、广西、杭州等地区产厚朴质量均佳。恩施紫油厚朴初加工工艺中独特的“发汗”措施,提高了恩施厚朴药材质量。
《生物资源》2017年第一期完整版详见:
http://ajsh.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7&st=01
吉祥草(Reineckia carnea (Andr.) Kunth.)为百合科铃兰族吉祥草属单种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又名观音草,为我国和日本所特有。高约20厘米,地下根茎匍匐,节处生根,叶呈带状披针形,花葶抽于叶丛,花内白色外紫红色。叶绿,丛生,宽线形,中脉下凹,尾端渐尖;果鲜红色,球形。
吉祥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以西南各地最为常见,其味甘,性凉;归肺、肝、脾经,全草入药。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解毒利咽之功效。民间被广泛用于治疗咳嗽、气喘、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骨折等症。
吉祥草主要产生:甾体皂苷、黄酮、萜、木脂素、挥发油、生物碱、脂肪酸等,其中甾体皂苷RCE-4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对宫颈癌Caski细胞的IC50为3.71 mmol/L。在此基础上,重点实验室以薯蓣皂苷元为起始原料,经计算机分子对接模拟药物筛选,设计合成了近100个化合物,其中部分化合物具有较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对宫颈癌Caski细胞的IC50值可达9.41 mmol/L,为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原料来源。
《生物资源》2017年第二期完整版详见:
http://ajsh.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7&st=02
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属于杜仲科杜仲属乔木植物,又名丝绵树,仅1属1种,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它既是名贵的木本药材,又是优良的产胶树种和重要的化工原料。杜仲树高可达20米,胸径50厘米。花单性,花期4~5月,雌雄异株。
早在2 000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就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杜仲:“味辛、平、无毒。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杜仲雄花中含有丰富的绿原酸、京尼平苷、京尼平苷酸、桃叶珊瑚苷、松脂素双糖苷、黄酮类化合物和重要氨基酸等活性成分。杜仲雄花茶中粗蛋白含量为32.9%,氨基酸含量达21.41%,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8种必需氨基酸,VC含量31.5mg/100g,总黄酮含量达3.53%;杜仲雄花茶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等含量较高,并具有十分典型的高钾低钠的特点,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医疗保健作用。
杜仲分布于我国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杜仲树分为雄性树和雌性树两种,杜仲雄花极其珍贵稀缺,花期只有3~7天,杜仲雄花花粉量大,采集容易,是我国十分珍贵的药用花粉资源。采杜仲雄花花蕊为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是一种纯天然保健珍品。其形状与普通茶叶相似,不需要和其它茶叶配合,具有汤色黄绿透亮,滋味浓郁爽口,香气悠长,回味甘甜的特点。
《生物资源》2017年第三期完整版详见:
http://ajsh.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7&st=03
亮斑扁角水虻
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black soldier fly),是一种双翅目水虻科扁角水虻属昆虫。亮斑扁角水虻体大型且细长,呈暗黑色,长12~18 mm,翅呈棕色约带褐色,长8~13 mm。雌雄复眼均分离、光裸,单眼瘤前具瘤状隆起;额和颜面黑色,在触角上下方两侧各具丘状隆起;须小,黑色;喙棕黄色。胸黑色金属光泽,前胸背板、翅后脾和小盾片呈褐色;3对步行足,大部黑色;翅的4条中脉发达;平横棒白色。
亮斑扁角水虻幼虫陆生,可分为6个龄期。成虫一般在地面植被和森林边缘常见,有访花习性,常活动在垃圾、水边植物叶片或枯枝败叶周围。亮斑扁角水虻在世界动物地理的6个区均有分布,中国动物地理属于东洋界和古北界,其在东洋界的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均有分布,而在古北界4区均未发现亮斑扁角水虻的存在,各地区分布差异相当明显。
亮斑扁角水虻幼虫营腐食性,能有效转化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餐厨剩余物等无害化处理,通过转化作用,老熟幼虫和蛹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可代替鱼粉作为饲料原料或添加剂,剩余的虫粪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成虫采食少量清水,繁殖能力强,寿命较短,一般不滋扰人类生活,亦不是任何形式的农业或卫生害虫。利用水虻转化有机废弃物,既治理了污染,又能获得高附加值产品,可获得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物资源》2017年第四期完整版详见:
http://ajsh.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7&st=04
中国传统林特产品——五倍子
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漆树科(Anacardiaceae)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青麸杨(Rhus potaninii)和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var. sinica)的叶轴、叶翅或小叶上寄生取食,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虫瘿。五倍子的主要成分为单宁酸,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是传统的中药和印染材料。中国是最早认识和利用五倍子的国家,利用历史长达2 000多年,最早记录于《山海经》,以后历代中药本草中多有记载,其中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最为详细。
根据五倍子蚜虫和寄主植物的不同,将五倍子分为3类14种,其中角倍类包括角倍、倍蛋和圆角倍,肚倍类包括肚倍、铁倍、蛋肚倍、蛋铁倍、米倍、黄小铁枣和红小铁枣,倍花类包括倍花、红倍花、铁倍花和周氏倍花。五倍子在我国的20个省区市有分布,但产地集中且产量较高的主产区集中在贵州、四川、陕西、云南、重庆、湖南和湖北等的部分山区,产量占全国五倍子产量的90%以上。
传统中医认为,五倍子性寒,味酸涩,归肺、大肠、肾经,具有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等功效,内服外用均可。现代中医临床应用在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及男科等多种疾病。现代工业上主要用于制备单宁酸、没食子酸和焦性没食子酸等。近年来五倍子在制革、印染和化工等领域的用量在缩小,但在医药、电子、矿冶、日化和食品饮料等行业的新产品研发领域比较活跃。
封面图片为近成熟期的角倍,2017年9月下旬拍摄于云南省昭通市。
《生物资源》2017年第五期完整版详见:
http://ajsh.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7&st=05
深海热液区(水深700~5 000 m)常出现于地壳板块交界的洋中脊、俯冲带、弧后盆地和热点火山。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发现600多个深海热液区。与陆地上以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的生态系统不同,这是一个完全不依赖光合作用的化能自养生态系统。热液生态系统依赖热液喷口喷出的还原性物质所提供的化学能,例如,H2S、H2、CO2、CH4等。这些化合物可被化能自养微生物利用,获取能量、合成有机物。这类化能自养微生物是海底热液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自由生长或与动物共生,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吸引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等初级消费者,进而慢慢形成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群落。热液区常见的底栖动物有软体动物门的螺、贻贝、蛤、帽贝,节肢动物门的虾、蟹,环节动物门的管状蠕虫,刺胞动物门的海葵,甲壳动物门的藤壶等。
2015年初,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器首次开展了深海热液区探测(中国大洋第35次科学考察)。在西南印度洋中脊发现并确认了多个热液区活动区。在龙旂热液区,测得黑烟囱喷口热液温度高达350 ℃以上。2016年2~4月,大洋第38次科学考察,再次开展洋中脊深海载人深潜调查,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在西北印度洋中脊区域开展深海热液区生态调查,通过10个潜次,确认了“卧蚕”、“大禧”、“天休”等多个活动热液区。
本封面图片拍摄于2017年3月11日,“蛟龙号”载人潜器第128次下潜,地点为印度洋卡尔斯伯格洋中脊(Carlsberg Ridge)。
《生物资源》2017年第六期完整版详见:
http://ajsh.cbpt.cnki.net/WKC/WebPublication/wkTextContent.aspx?colType=4&yt=2017&st=06

Website: http://ajsh.cbpt.cnki.net
E-Mail: ajsh@whu.edu.cn